评论:足协自荐系统需明确目标

来源:24直播网

在闪电体育的最新报道中,中国足协于7月7日公布了关于球员自荐系统截至6月30日的统计数据。引人注目的一点是,注册人数超过了2.5万人,有1055条流程启动,而最终303人被纳入了备选库。这样的数据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颇为壮观,但若我们深入分析,却需要保持一份冷静与理性。

从系统的初衷来看,它旨在拓宽足球人才的选拔渠道,这一出发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。然而,在审视其实际效果时,我们却不能不感到有些许的失望。从扩大足球人口的角度来看,虽然注册人数众多,但其中不少人可能只是出于一时的好奇或跟风而注册,并未真正投入到足球的训练与比赛中。我们无法确定真正能够持续踢球、不断提升自己水平的人数比例。如果无法将这种注册的热情转化为实际的参与度,那么足球人口的增长便只能是一种空谈。

在选拔人才方面,采用“大海捞针”的方式效率低下且缺乏针对性。年龄跨度从5岁到47岁,这样的年龄区间过于宽泛,使得选拔工作难以精准进行。例如,5岁的孩童还处于足球的启蒙阶段,而47岁的球员身体机能已经开始衰退。此外,数据显示2011至2013年龄段的球员占比超过69%,如此集中的年龄分布可能导致其他年龄段的人才被忽视。尽管有专家团队进行初筛评估,但在面对如此复杂且没有重点的人员构成时,很难精准地定位并发现那些具有潜力的球员。

因此,足协不应盲目采取这种“撒大网”式的做法。相反,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,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。例如,针对特定的年龄段和特定的技术特点进行选拔。对于青少年球员,可以分年龄段制定详细的选拔标准;对于那些具有突出技术特长的球员,可以设立专门的选拔通道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让更多有潜力的球员在实战中被发现,也才能实现足球人才选拔机制的真正革新,从而推动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。

综上所述,中国足协在面对足球人才选拔这一重要任务时,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目标。只有通过科学、精准的选拔措施,我们才能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球员。希望足协能够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,以实现中国足球的腾飞。

热门标签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