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保腿,京东保票,苏超保险新玩法。

来源:24直播网

本报记者吴敏北京报道

在“没有假球,全是世仇”的激昂口号回响于各大球场时,2025年的“苏超”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燃烧整个夏季。而这场不仅仅局限于球场的热血对决,更是金融业尤其是保险行业的一场新蓝海探索。

伴随着比赛场场的爆满与一票难求的热浪,一场金融机构间的“暗战”也悄然展开。中国平安、新华保险、中国人保等保险巨头,纷纷以深度合作姿态涌入这片新市场。他们不仅为苏超提供了品牌宣传的良机,更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潜力。

苏超联赛的火爆,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化营销机会。其球员身份构成的多元性——工人、教师、学生等非职业运动员占比极高,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真实场景下不同年龄、职业、运动强度的风险发生概率样本。这种样本数据支持了保险公司开发区域性赛事保险、业余运动员专项保险等创新产品。

江苏本土险企紫金保险,以“近水楼台”之姿成为官方供应商,其量身定制的赛事综合责任险、工作人员意外险、公众责任险等,为赛事组织者、工作人员及现场观众编织了一张全方位的风险防护网。而中国平安则以其明星产品“黄金腿”保险为南通队全体球员提供了总保额超4460万元的专属保障。

这场体育盛宴不仅仅吸引了保险公司的目光,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。今年4月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体育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为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体育产业指明了方向。企业选择苏超,既是主动贴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路径,也是ESG导向下对“社会价值”投资的回应。

然而,尽管金融机构热情高涨,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,面临诸多挑战。如风险评估和数据积累不足、产品创新不足、缺乏精通保险、精算与运动医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等。为了破解这些难题,专家们建议加强产品创新、建立专项数据库与风控模型、完善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等。

苏超的爆红,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中国体育产业的活力和无限可能。而金融机构的争相入局,不仅是基于流量红利的考量,更是对品牌形象焕新、政策东风借力以及未来赛道卡位的战略布局。尽管面临挑战,但在政策推动、市场需求觉醒和机构创新求变的合力下,体育保险市场的未来航道正逐渐清晰。

在这一进程中,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,从产品创新、科技应用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,以推动体育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。同时,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支持和引导,共同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。

责任编辑:冯樱子 主编:张志伟

热门标签

热门标签